查看原文
其他

将“反网暴”进行到底,不再是“法不责众” | 新京报快评

邱页 新京报评论 2023-08-17

将“反网暴”进行到底,不啻为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一场持久战。
▲抖音反网暴倡议海报。图/抖音
文 | 邱页


“人人都有麦克风、处处都是直播间”。
自媒体时代,我们在享受自由表达时,既有可能“按键”伤人,也有被网暴吞噬的风险。网暴和普通人之间的距离,远比我们想象的更近——“吃瓜群众”也可能沦为网暴对象。
抖音于近日发布《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范》和《反网暴倡议》,就呼吁各方参与,共同反对抵制网暴,“反网暴就是保护我们自己。”具有影响力的网络平台,发出这样的倡议,是积极行动,更是寻求共识,正是每个网友的一言一语,共同塑造了网络生态。
近年来,一起起因网暴而起的生命悲剧,令人悲愤痛惜,也让反网暴渐成社会共识。网暴虽然发生于网络空间,并且在网络“放大器”作用之下,显现出无边的威力,但究其病源却植根于网下。治理网暴,仍需公众、媒体、政府携手协作,共同发力建立反网暴防线。
众口铄金、人言可畏,自古有之,人们随手登录的社交媒体、朋友圈、视频平台,不过变换了语言暴力发生的场所。传统的熟人社会的口口相传,到网络时代的“挂人泄愤”,在“羊群效应”的加持下,其影响从网络空间又倒灌至现实社会,网暴的受害者犹如深陷泥淖、难以自拔。因此,反网暴,不能让受害者孤军奋战,还需要强大的社会支持体系。
仔细观察最近发生的网暴事件不难发现,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社会纠纷频频被搬到网上,动因不一而足,有通过曝光寻求支持的,也有试图获得于己有利的处理结果的。可见,网络空间早已不是简单的虚拟世界,它早已与现实犬牙交错,成为社会的延伸乃至一部分。就此而言,网络暴力,某种程度上,也是社会现实的投射。
因此,可以反思的是,现实中,如何畅通表达意见的通道?社会纠纷处理是否公正、高效?事实上,有责单位只有真正化解社会矛盾,避免问题蔓延至网络,才是防治网暴的应有之义。
▲抖音发起的《反网暴倡议》,得到社会各界的响应,数天内超过130万用户签署倡议,郎永淳也是其中之一图/抖音
当然,遭遇网暴的,也不乏自认为能够“拿捏”舆论的人。譬如在“大叔未偷拍仍遭女研究生曝光”一事中,当事女生既是搅动舆论风波的人,也是网暴的受害者。诉诸舆论的后果,很可能是个人不可承受之重。因此,网络发言绝不是随心所欲,畅所欲言的前提是合乎法律与道德,否则也可能被舆论反噬。

将“反网暴”进行到底,不啻为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一场持久战。这既需要社会、监管部门、平台尽职履责,也需要尽力避免其负面效应的同时,发挥网络积极的一面。
从立法层面而言,前不久,最高人民法院、最高人民检察院、公安部起草了《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(征求意见稿)》并公开征求意见。其中,提到对于网络暴力违法犯罪,应当依法严肃追究,切实矫正“法不责众”的错误倾向,并重点打击恶意发起者、组织者、推波助澜者以及屡教不改者。这无疑为减少网络暴力提供了制度保障,而网暴他人者,也必将付出代价。对于治理网暴来说,势必能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。
“人人都有麦克风”的时代,信息丰富的另一面是泥沙俱下。一旦热点出现,以“流量思维”为主导的自媒体势必会蜂拥而至,甚至为了引流,还会刻意夸大分歧、引发对立。此时,机构媒体有责任,第一时间调查核实,辨别信息真伪、还原事实真相,为舆论场注入理性声音。显然,这也是遏制网暴蔓延的关键一步。
而网络平台,作为网络空间的管理者,需要切实履行平台责任,积极作为,以实际行动对“网暴”说不。2022年开始,抖音上线了屏蔽和举报不当评论、私信临时对话、一键防暴等新功能。平台还需要时刻关注舆情动态,并提醒潜在网暴受害者及时开启相关功能,为他们真正建起隔绝网暴的“防火墙”。
此次,抖音发起的《反网暴倡议》,得到社会各界的响应,数天内超过130万用户签署倡议,这也说明平台的举措和呼吁被认可,而人们对于网暴也确实深恶痛绝。
事实上,无论是从制度层面完善立法,或者媒体发挥自身公信力,还是相关平台升级技术,都是治理网暴的有效手段。而面对网暴,预防的效果其实远大于治理,最好的预防就是人人拒绝网暴。
撰稿 / 邱页(媒体人)编辑 / 迟道华校对 / 刘越
推荐阅读:
大雨还没停,呼吁所有市民远离危险区域!|新京报薇微说
关注门头沟灾情:政府全力救援,市民守望相助|新京报薇微说
自杀干预热线打不通,该怎样呵护这个生命“树洞” | 新京报快评
促消费再出“20条”,尽快良性循环是关键 | 新京报快评
绷紧安全这根弦,防范次生灾害 | 新京报社论
点击下方公号名片,阅读更多精彩观点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